时间:2023-04-11 来源:东方香天下
炉
仗博山名世
凭宣德流传
因巧生重塑
由时代出新
博山之始
中国铜炉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商周之鼎,为古人宗庙之祭器。其中关于香炉的起源,据《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记载:“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
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说起博山炉,它还有一段故事广为流传,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喜爱香薰,信奉道教,当他知道蓬莱海中有一座仙山--博山,在那里能见到神仙的时候,汉武帝不仅派人去寻找仙山,还亲自率领百官到今天的山东青州一带,遥望仙山。当他返回都城长安后,依然难舍仙山仙境之情,便下令制作了象征蓬莱仙境的博山炉。
宣德之盛
及至明代,据史籍记载,明宣宗宣德三年初,暹罗国(泰国)进贡了数万斤精美的红铜。为了改善皇宫以及祭祀的祭坛、太庙和内廷陈设的这些祭器,宣宗敕令命人以制炉。
据传,这一批宣德炉数量稀少,仅三千余件,为明宣宗朱瞻基亲自督造。宣德炉开铜铸香炉之先河,被誉为“明代文玩之首”,其款铸在外底正中央,字体用小篆或楷书署“大明宣德年制”,因避宣德皇帝的名讳,所有款中德字均缺少一横。
宣德炉既有绚丽多彩的色泽美,又有富于古朴典雅的形式美,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宣德炉名冠天下,后世多有仿制,但因手艺失传,无论颜色、铜质都达不到宣德炉的高度。
巧生之兴
1981年,当代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在皮市街古玩市场碰到一位老朋友,朋友问他能否做一款宣德炉,陈巧生随口一应,从此便开始了艰难而又辉煌的仿制宣德炉的征途。
近40年来,陈巧生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精工而制的铜炉可与古代铜炉相提并论。
陈巧生所制的“巧生款”古韵铜炉被当世藏家称为“巧生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造型古朴,工艺精湛,色泽润和,充满灵气,宝光内敛,与宣德炉毫无二致,难以分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闻名于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誉为“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冠丞之承
作为陈氏铜炉第四代传承人之一、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之子,陈冠丞汲古为师,秉承以铜炉记录时代的初衷,在传承父亲手艺的同时,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作品兼具古韵和时代审美,将人、炉、香道、空间等元素融为一体,引发人文共鸣,为铜炉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2013年,苏州巧生炉博物馆成立,是以铜炉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陈冠丞肩负起管理和推广重任,被誉为“最年轻的90后馆长”。
巧生炉博物馆的成立,不仅是为了展示陈氏家族所收藏的一大批古色古香的明清铜炉和诸多经典巧生炉作品,更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传统铜炉铸造技艺,推广铜炉文化,弘扬铜艺精神,让旧时王谢炉,入寻常百姓家!
精品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