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中国唐卡佛像一站式服务平台
大圣唐卡 >> 大圣唐卡学院 >> 唐卡艺术 >> 佛教诸神(二)

佛教诸神(二)

时间:2017-05-03 来源:大圣佛像

菩萨

    菩萨是大乘佛教中仅次于佛的第二等果位,全称“菩提萨”,意谓“觉有情”、“道众生”等。有时又意译为“开士”、“大士”、所以常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的,如“观音大士”者即是。相传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就是以菩萨为名号的。

    菩萨是立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又经过一定程度的修行才获得的果位。大乘佛教中菩萨的地位很高仅次于佛。而且菩萨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所以他们是处于佛的候补地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佛一起教化众生,传播佛法,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有时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都称之为菩萨,这就大大扩展了菩萨的范围。

    菩萨在佛教中佛的地位十分崇高,是真理的代表,信仰的化身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有时却使人觉得佛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难以接近,神秘而缺乏亲切感。与此相比,被宣称为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而留种种化身来到众生之间解救众生的苦难,因此使人倍感亲切。

    佛教传入中国后,这种菩萨信仰特别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因此对菩萨的崇敬也很快发展起来。按照佛教理论,菩萨本是超越性别无所谓男女的,但传入中国之后,却被逐渐改造为妇女的形象。在中国化的菩萨中,以文殊、普贤、观音、地藏最为著名。其中,前三位通常又称“三大士”,三大士与地藏一起,则合称“四大菩萨”。中国的佛教徒还通过种种比附,把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分别说成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的说法道场而形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中国佛教认为山西省五台山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大振那”国的五顶山,因此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而成了佛教的圣地。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他是众菩萨之首,被认为是如来“法王”之子,因此常称他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在《维摩诘经》中,他又代表释迦佛,率领弟子们前去探望病中的维摩诘,并与维摩诘反复讨论大乘佛教教义,宣说大乘佛法玄理。

    在佛教造像中,他常常与普贤菩萨一起,作为释迦佛的胁侍菩萨,随侍于释迦身边。单尊的文殊菩萨像在五台山各寺庙中则供奉较多。文殊的形象,有种种差别。按其顶髻的形状,可分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则依据贞言陀罗尼(咒)的字数,分为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最为常见。一般的文殊菩萨像多为头戴五髻宝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内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则喻天真纯洁。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放般若经梵箧,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以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示清净。但大部分文殊菩萨像都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另外还有一种依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而作的骑金色孔雀的文殊像。

    ★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是佛教中常见的一位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文殊象征智慧,普贤象征真理。普贤是梵文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又译作“遍吉”,即普遍贤善的意思。

    普贤的身世,《第二菩萨经》和《悲华经》均称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即阿弥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的第八子。《小乘经》则说他是妙庄王次女。而《华严经》则笼统地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

    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当佛入灭后,若有人信奉诵持《法华经》,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在此人面前,守护其人,令其身心安稳,不受诸烦恼魔障之侵害。而《华严经》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中,善财最后就是来到普贤菩萨处,普贤菩萨为他讲“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常随佛学”等十大行愿,因此普贤被称为“十大愿主”(或十大愿王)。

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处,一直就住着许多菩萨,现有菩萨名叫贤胜(普贤),与其眷属等三人在其中演说法。因此中国佛教相传,位于汉地西南部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晋代有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这是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北宋年间,峨眉山又铸建头戴五佛金冠,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象背的莲台上的普贤铜像一尊,此像重达630吨,是佛教艺术珍品。

    普贤菩萨像在佛教寺院中单独供的不多,多为释迦佛的胁侍。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并且骑象的普贤菩萨像大都为合掌。六牙白象据说原为菩萨所化,表示威灵,《普曜经》云:“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的象征。《普贤观经》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四种禅定)。”六度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在密教中,普贤有各种不同的形象。《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云:“普贤菩萨,左拳右莲,上有剑,密号真如金刚。”《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中说:“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上有剑,右手伸掌。”

    普贤菩萨也常被视为祈求延命时的本尊。据《普贤延命经记》,普贤延命菩萨像为面如满月的童子形,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坐千叶宝花,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象足踏一大金刚轮,下有五千群象,金身放宝光。此像多为画像。另有二十臂的单尊像为头戴五智宝冠,二十臂分别拿着钩、索、轮、铃等物,坐在千叶宝花上,宝花下有四头白象,分别面向外站立。象的顶上有四天王,朝外面向四方站立,护持佛法。

    ★ 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当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位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

    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最流行的是《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集中叙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功德和能力,因此这部经译出不久,这一品就被人广泛传抄,单独流行,并且被称为《观世音经》。

按照佛教的说法,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在《观无量寿经》等宣传西方净土思想的佛经中,还说到观音菩萨会随同阿弥陀佛一起接引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此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就更容易为人们接受。

   在佛教各种菩萨像中,观音菩萨像的种类最多,这大概与观音有各种化身的说法有关。一般来说,当他作为“西方三圣”之一,与大势至菩萨一起随侍于阿弥陀佛像身边时,这时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上有化阿弥陀佛像。其他形相及衣物装饰则与别的菩萨像没有多大差别。中国佛教寺院中,在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常常塑有立于大海之中、鳌头之上的观音菩萨像。这是依据佛经所说,观音菩萨说法道场在南海之中的普陀洛伽山而创作。此时的观音菩萨,大多被塑成一位中国古代仕女的形象,如上海玉佛寺、杭州灵隐寺等都是。

    有时观音像旁,还塑有一个小小的童子像、童子面向观音菩萨,双手合十,这就是所谓“童子拜观音”。这是按《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所说,善财童子由文殊菩萨指点,先后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而其中第二十七位即是观音菩萨的故事而创作。这种像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

    密教的经典又往往把一些密咒(陀罗尼)与观世音菩萨相联系,还规定了在持诵这些密咒时相应的仪轨以及需要礼拜供奉的特定的观音菩萨的形象,由此而产生了所谓六观音、七观音之说。这些观音中,主要的有马头观音(即明王部中的马头明王)、千手观音、十一面观音、不空了鞴垡簟⒆继峁垡簟⑷缫饴止垡舻取U庑┕垡簦侄际鞘ス垡簦ɑ虺普垡簦┑幕怼

    观音菩萨像在中国长期流传过程中,发生了种种演变、中国的老百姓按自己的愿望和喜好,塑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因而为中国民众喜爱的观音像,例如马郎妇观音、白衣观音、杨枝观音等。宋代以后更出现了按中国古代仕女形象而创作出来的观音菩萨像,这种类型的像成了观音菩萨像的主流,以至观音菩萨有着“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梦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就是说地藏前世的身世为求母得脱地狱的婆罗门女。

    又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

    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据说唐代有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据说他那时虽已60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他选择了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越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中国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萨形象也很有特点,一般菩萨为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璎珞装饰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萨则多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据《地藏菩萨仪轨》、《地藏菩萨十轮经》等记,由于地藏菩萨在无佛的“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济渡众生,为了让众生能深信因果,归依三宝,所以显示出家僧人相。地藏菩萨像还常有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谤听”或“善听”。地藏殿的胁侍为金乔觉修道时曾资助过他的闵姓山主及其儿子,二人后来皆随金乔觉出家,九华山成了地藏道场后,他二人也被塑成了地藏菩萨的胁侍。

    地藏菩萨因立下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的大愿,故而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而有六地藏之称。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地藏本愿经》又说,释迦佛召地藏大士,令其永为幽明教主,使世人有亲者,皆得极本荐亲,共登极乐世界,地藏受此重托,遂在佛前立下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从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以与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呼应。

   ★ 其他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语称“摩诃那钵”,又称得大势至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说,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趋’)得无上力”,因此称为大势至菩萨。据《悲华经》云,他是阿弥陀佛的二儿子,观音的弟弟,文殊和普贤的哥哥,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又依悲华经卷三载,当阿弥陀佛入灭后,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掌握化权,号善住珍宝山王如来。相传其道场在江苏南通的狼山。

    关于其形像,据《无量寿经》载,其天冠中有五百宝花,每一宝花又有五百宝台,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之肉髻如头摩花,肉髻中安置一宝瓶;其余身相则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又据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品载,二菩萨俱呈纯金色白焰光,右手执白拂,左手执莲花,大势至之身形较观世音小。于密教现图胎藏界曼陀罗中,位于观音院內列上方第二位,全身肉色,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赤莲花上。密号持轮金刚,三昧耶形为未开敷之莲花。

    但遗憾的是,他不适合中国人的需要,故在中国信众中名气并不大。

    维摩诘,梵文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他是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在中国,有关维摩诘的故事流传很多,特别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维摩诘的形象,在士大夫中间很有影响,因而在佛教的雕塑、绘画、文学等作品中,有关维摩诘的故事,往往成为一个热门题材。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俾成群。平常生活豪华,享尽富贵,还经常出入于市井里巷、青楼酒肆。但是他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因此他所有一切表面现象,都是教化众生的方便。这是因为他能够精通大乘佛教义理的缘故。

    在所有有关维摩诘的故事中,以文殊问疾的故事最为著名。据说有一次维摩诘居士示现病相,国内许多王公大臣,权贵豪门都去探访,并得以教化。此事被释迦牟尼知道了,释迦决定派弟子前去问候,可是释迦十大弟子谁都不敢去,因为维摩诘居士善辩,口才极好,这些弟子们过去曾和他有过接触,谁也辩不过他。最后释迦只得让以智慧著称的文殊师利菩萨带领舍利弗等弟子前去。在维摩诘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萨和维摩诘居士反复讨论大乘佛教奥义,敷演大乘佛教义理,使以舍利弗为首的小乘弟子听得目瞪口呆,而维摩诘居士的深邃思想和口若悬河的辩才,也令文殊菩萨十分赞叹,倍加崇敬。

    在佛教艺术中,维摩诘菩萨的形象酷似古代的士大夫,风度翩翩,能言善辩。维摩信仰推动了中国居士佛教的发展。

   龙树是大乘佛学的创始人,生于约2至3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传说其父姓“龙”,母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其人甚为聪明,年幼时就能读诵四吠陀及天文等世间学问,于弱冠时,在当时的宗教界及学术界已甚为著名。由于年少骄逸,他与几个知己朋友求得隐身术,潜入皇宫淫乱宫女,令宫女有孕,被婆罗门术士发觉,因此他的两位朋友被士兵所杀。他因躲在皇帝身后而不至被杀,逃过大难,却由此而悟出“欲为苦本”,于是出家受戒,他从当时传统声闻部的一切有部出家,受两坛大戒—沙弥戒及比丘戒。出家后的他很积极求法,入雪山(即喜玛拉雅山)求见一位老比丘授以大乘经典,于是得以进修大乘法门。此后,他四处游历参学,更求其他大乘经。于游学时,不时与其他外道论师及沙门团辩论。当时的印度,部派之间的学术辩论是很普遍的,学者认为真理是越辩越明。由于他很有辩才,折服无数论师,因此被誉为当代的大论师。当时出家的大乘行者,都是依传统的声闻部派出家。但他却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有“立师教戒,更造衣服”的意图,这是因为他觉得当时声闻部的戒律,太着重日常生活小节,而对社会大众缺乏接触,不大切合释迦牟尼佛的大悲愿思想。他有脱离传统佛教,别立出家大乘菩萨僧团,更另做袈裟的理想。后来,为避免僧团的诤执与分裂,或是避免被指责为破和合僧及背叛佛教,所以始终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传说有大龙菩萨接他到龙宫“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阅读后他实时顿悟,深入无生法忍,达到七地菩萨阶位。离开龙宫后,在南天竺大弘佛法,得到案达罗国王的护持。晚年迁居于北印度萨罗国都西南之黑峰山,深受当时国王崇敬,被誉为释迦佛第二,为他建造的寺庙,堂皇壮丽,尤胜皇宫。有传说他得异人传授长生之法,活到150岁才圆寂。

    龙树著作十分丰富,有《中论颂》、《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萨资粮论颂》、《庄严佛道论》等不少著名的论典,享有“千部论主”之称。

    日光菩萨又称日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又称月光遍照菩萨,同是东方药师佛身边的两大胁侍菩萨,相传为药师佛的两个儿子。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尊像并不多见,常与月光菩萨药师如来一起,形成庄严的“东方三圣”造像。他们相好庄严,头戴宝冠,冠上有日辉,或冠中有月辉;身穿菩萨装,佩璎珞装饰,手持莲花,莲上有象征太阳的日轮,或莲上有半月形;也有以手托日轮,或是手托着一轮明月。

观音菩萨有两个胁侍:一个叫善财,一个叫龙女。善财又称善财童子,善财菩萨,本来是文殊菩萨的弟子。据《佛华严经·入法界品》说,文殊菩萨曾在福城的庄严幢娑罗林中住过。当时福城一位长者家里有五百童子,其中最奇异的是善财,他出生时竟然有各种珍宝自然涌出,故此,相师把这个童子取名为善财。

    善财知道文殊菩萨住在福城,便跑去请教佛法。文殊说,你到南方的可乐国去找功德云和尚问吧;功德云却对善财说,你到南方的海门国问海云和尚吧;海云则说,你还是去南方的海岸国去问善住和尚,他会告诉你的;善住却让善财到南方的住林国去问解脱和尚……就这样,善财跑了亿万里路,到过110个国家,参拜过53位大师、菩萨,历尽千辛万苦,但最后还是被推回到文殊菩萨那儿。文殊看到善财不怕艰苦、一片至诚,便向他传授了佛法,使他成就了“无量大智光明”。观音菩萨是他参访的第37位,参访时,观音菩萨让他在身边休息,对十分关心,善财得到佛法后,便回到观音菩萨旁,协助观音菩萨教化众生,现童子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左胁侍。善财专以世间财源匮乏的人,作为报施对象,只要诚心向他祈求,财利上必然大有进展。故此亦有一部份人,只供奉善财童子,作为财神。

    龙女,据说她是“二十诸天”之一婆竭罗龙王的小女儿,龙女自幼智慧通达,8岁时已善根成熟,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佛。为辅助观世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又由佛身示现为童女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右近侍。

    十二圆觉菩萨是传说中释迦牟尼的十二个弟子,他们在释迦临终前陪伴在侧,请问法理。据《圆觉经》记载,十二圆觉菩萨依次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在佛教艺术中,他们的形象多与卧佛联系在一起,如北京香山卧佛寺的卧佛旁就塑十二圆觉菩萨。

罗汉

    “阿罗汉”的简称。在小乘佛教中,阿罗汉是佛教徒修行的最高果位,获此果位则能永远超脱轮回。而在大乘佛教中,罗汉是“四圣”最低的一级,只能达到“自觉”,而无能力去“普渡众生”,于是,释迦牟尼让诸罗汉在佛灭后不入涅而常驻世间护法弘法。中国寺庙中供奉的罗汉,有“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等罗汉群,他们大多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亦有少数几个是后世修行有为的和尚,如唐僧玄奘、庆友尊者等。比较重要的罗汉有“四大罗汉”大迦叶、君屠钵叹、宾头卢、罗罗和“十大弟子”等。罗汉的形象则与现实中的和尚相差无几,令人感到亲切。

    迦叶与阿难是诸罗汉中最出名的两位,是释迦牟尼的亲传弟子。在佛殿中,他们又是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俗称“老迦叶”、“少阿难”。

迦叶,全称为“摩诃迦叶”。“摩诃”意译为“大饮光”;迦叶是姓氏。在释迦牟尼的众弟子中,迦叶以修苦行(即头陀行)著称,被尊为“头陀第一”。释迦涅后,迦叶成为第二代佛教领袖。相传他曾召集五百比丘,从而编纂了最早的佛教经典。迦叶又被中国佛教禅宗尊为传承佛法的第二代祖师,称禅宗西天初祖。在大雄宝殿中,迦叶通常是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其样子像一位老和尚。“老迦叶”与过去佛中的迦叶佛并非同一人,因为“迦叶”是印度的大姓,在释迦弟子中就有好几个迦叶。

    阿难,全称是“阿难陀”,意为“欢喜”。阿难随侍释迦25年,长于记忆,号称“多闻第一”。相传在王舍城第一次结集时,就是由阿难诵出了全部经藏,汉译佛经第一句“如是我闻”,就是阿难所说。迦叶死后,阿难做了第三代佛教领袖,中国禅宗尊他为禅宗西天二祖。在佛殿中,阿难通常是释迦的左胁侍,其形象则多为年轻英俊的比丘。

    “十大弟子”是: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阿那律、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优婆离、罗罗、阿难。在“十大弟子”中,除了前述的迦叶和阿难外,其他弟子也各有所长:舍利弗持戒多闻,敏捷智慧,被称为“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故称“神通第一”;须菩提以论证“诸法性空”闻名,称为“解空第一”;富楼那能言善辩,故称“说法第一”;迦旃延善说法相,称为“议论第一”;优婆离以持戒精严闻名,故称“持律第一”;罗罗是释迦牟尼的独生子,因为常得释迦真拉教诲,知道佛祖的事也比人多,所以称为“密行第一”。

    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槃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槃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一宾头卢跋罗堕、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

    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的。据史料所载,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先后看到前蜀简州金水张玄所画十八罗汉图和五代贯休所画十八罗汉图,并都为之赋诗作赞。苏氏在给后者的赞文《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中列出了十八罗汉的名称。他们是:前十六罗汉与《法住记》所记相同,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是“宾头卢尊者”。这是关于十八罗汉的最早记载。很明显,是苏氏所记中第十七位庆友尊者是《法住记》作者,不属受佛陀付嘱的住世罗汉;第十八位宾头卢是第一位的重复,将此二人与十六罗汉组合一起完全是没有道理的。正因如此,关于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引起了后人的种种推测与考证。

    北宋高僧志磐率先对苏氏所说提出质疑,并重新订正。他在所著《佛祖统记》卷三十三中将苏氏所记的庆友和宾头卢两位全部排除出外。他的理由是,庆友为《法住记》作者,虽证得罗汉果,但并未受付住世,不应在住世之列;宾头卢是第一罗汉的重复,不能反复充数。他提出第十七和第十八位应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这两尊者方是正当名份受佛付嘱的住世罗汉。志磐的观点还是颇有道理的。

十八罗汉在元朝以后基本替代了十六罗汉的地位,佛教寺庙大雄宝殿中所供奉的多为十八罗汉群像。佛寺所供奉十八罗汉的最后两位一般是庆友尊者和玄奘大师。庆友是《法住记》作者,玄奘是译者,虽不是受佛付嘱的罗汉,但对十六罗汉的宣传都是有极大贡献的。出于纪念的意义,将他们与十六罗汉供奉一起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大多数佛寺供奉的十八罗汉是这样的。

    五百罗汉是佛寺中供奉最为庞大的神灵队伍。关于五百罗汉的来历,佛经中说法颇多。西晋竺法护所译《佛说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称,佛灭度后迦叶尊者率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弗问经》中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贤愚经》说,过去有一位国王想吃大雁肉,命令猎手为他张网捕捉。当时有五百只大雁经过,雁王不慎落入网中,猎手大喜,正要动手杀雁,只见一只大雁飞到网旁,守护雁王哀鸣不已,其他大雁也在了猎手,猎手就将雁王放走了。国王得知此事,发誓从此不再吃雁肉。后来,雁王成了释迦牟尼佛,守护雁王的那只大雁成了佛的大弟子阿难,群雁成了五百罗汉。《大唐西域记》卷三也记载说,过去有五百只蝙蝠住在一棵大柘树内。一天,有一群商人停留于此,由于天气寒冷,便点火取暖。大火烧及柘树,众蝙蝠陷入火海之中。这时有一个商人在树下诵经,众蝙蝠虽为火困,因爱乐法音,不忍离去,全被烧死。后来,这五百蝙蝠因曾听闻佛法,悉托生为人。在人世,他们又同修梵行,最后都一起证得圣果,成了五百罗汉。佛典里诸如此类记载甚多。由此不难看出,佛经中的五百罗汉并不像四大罗汉和十六罗汉那样都有具体名称和真实生平。“五百”不过是佛经中表示多数的习惯用词。

    在中国,五百罗汉是随着五代以后对罗汉的崇拜而流行起来的。据考证,最早的五百罗汉是吴越王钱在天台山方广寺所造的五百铜罗汉。其后各代屡有建造。由于五百罗汉阵容庞大,非一般佛殿所能容纳,故佛寺多另辟罗汉堂加以安置。现存“五百罗汉堂”以北京碧云寺、汉阳归元寺、成都宝光寺和昆明筇竹寺最为著名。

五百罗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佛教人物群像。这一方面是因为五百罗汉阵容庞大,浩浩荡荡,令人目不暇接、常有柳暗花明之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五百罗汉与世俗众生比较接近,它们或者就是世俗各色人等的艺术写照。记得在武汉汉阳归元寺罗汉堂,人们常常玩一种“数罗汉”的游戏;从第一个罗汉数起,数到第五百个罗汉,那么,这个罗汉的形象就是你性格身分的写照;而由于罗汉排列的巧妙复杂,人们数到第五百个罗汉时,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是同一个罗汉。这个游戏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明五百罗汉的“本质”;五百罗汉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世俗众生相。在近世罗汉堂中,还常塑有一位备受欢迎的中国罗汉——济公。

TAG关键词:
编辑:大圣

精品推荐 更多>>

  公司简介- 顾问团队 - 公司新闻 - 合作大师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 商务合作

  服务保障:保真承诺  退还承诺  常见问题  私人定制  投诉建议



  总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 沪闵路9001-3号南站北广场地下二层大圣唐卡店

官方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