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中国唐卡佛像一站式服务平台
大圣唐卡 >> 大圣唐卡学院 >> 唐卡艺术 >> 佛教诸神(三)

佛教诸神(三)

时间:2017-03-31 来源:大圣佛像

诸天与天龙八部

  诸天

   诸天系佛寺中的护法天神像,通常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东西两壁间。据《金光明经·鬼神品》说,有“二十诸天”,二十诸天即二十位天神,它是神话中惩恶护善的二十位天神,依次为:大梵天王、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婆羯罗龙王、阎摩罗王。教将它们收录为护法神,一则表明佛教源远流长神通广大,二则有利于早期佛教的传播。后又增入道教四神紧那罗王、紫微大帝、东岳大帝和雷神,为“二十四天”。如今,在南方佛寺中多有“斋天”的仪式。

   ★ 大梵天王

   大梵天王,简称“梵天”,原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后来被佛教录用,受封于初禅天为王。梵王的形象在印度为四面四手,坐莲花座,骑一只天鹅或乘七只鹅拉的车;传人中国后,其形象被汉化,颇似一位中年帝王,手持莲花。又传说释迦牟尼降生时,梵天与帝释天曾分侍左右,故有时梵天也作为释迦的右胁侍,手执白拂。

   ★ 帝释天

   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是姓“能”的意思;“提桓”是“天”的意思;“因陀罗”是“帝”的意思;合起来即“能天帝”、“天帝”。帝释是古印度的大神,信奉佛教,他曾率诸天神以牛头旃檀树为佛陀及诸罗汉建造重阁讲堂,并奉献床榻卧具及各种饮食供养佛及弟子。

    据佛经传说,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四周是四大部洲。

帝释天就住在处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顶的善见城,被称为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据《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说:古代摩伽陀国中有位婆罗门,名字叫摩伽,姓乔尸迦,摩伽有福德和大智慧,他有三十二位挚友,常常一起研究佛法,共修福德。后来摩伽等三十三人寿终,都升上了须弥山顶的“第二天”上,摩伽成为“天主”,他的三十二位挚友则成为其辅臣。

    摩伽成为帝释天以后,常常和诸天在他的居所须弥山善渐城相聚,商讨天下善恶诸事,还常常下凡察看凡间世情,施福传道。据说释迦牟尼前生还曾受过帝释天的恩德。当时佛还是湿波国王子须大,由于王子擅自把国宝白象布施给了邻国,使国王震怒而遭放逐。但王子沿途仍一直布施,直至什么都没有了。这时一个婆罗门又要求布施,王子把自己的两个孩子给了婆罗门,身边只剩下了自己的妃子。帝释天一直注视着王子的行动,这时便化成一个婆罗门,要求王子把妃子施舍给自己,王子一口答应了。帝释天带着那妃子走了七步。便回头把妃子交还给王子,告诉王子不可再把妻子施舍于人,并显现了天帝真身。此后,帝释天暗中帮助王子、妃子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回国,并促使国王收回了放逐令,王子对邻国的一番诚意,使两国化干戈为玉帛;他所积的福德为日后成就佛果奠定了基础。而帝释天于中的帮助也是功不可没的。帝释天是“二十诸天”中的第二位天王。

    ★ 金刚密迹

    密迹金刚原为法意太子。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所述,法意太子身材魁梧,武功精湛。他决心出家,并发誓说,在皈依佛法以后,他一定要经常亲近佛。

    果然,当法意太子出家后,佛陀让他作金刚力士,后来还被任命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护卫的随从侍卫首领,经常不离佛的左右,因此悉知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被称为“密迹金刚”,以后并成为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密迹金刚是“二十诸天”的第七位。

    在寺庙中,密迹金刚常头戴宝冠,怒目圆睁,上身赤露,手持金刚杵,雄壮地站立在山门之外。中国早期佛教寺庙山门外,就只有这么一位金刚力士。但这样不符合中国人爱好对称的习惯,故此后来山门外就塑了一对金刚力士,左像怒颜张口,举金刚杵作击打之势;右像则怒目抿嘴,手托金刚杵。

二人皆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部,于执金刚杵,容貌威猛。实则此二人也为佛教传说中的金刚力士,职责为守护寺院大门。

    ★ 摩醯首罗

    摩醯首罗,意译为“大自在天”或“湿婆”,梵语叫“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的第十八天,湿婆本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毁灭之神,被佛教录用后,受封于大自在天为王,故他亦称“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居于色界之顶,是三千大干世界之主。大自在天的形象多为三头八臂,骑大白牛,手托日、月、弓箭、葡萄等种种器物。如云冈石窟第八窟门拱内侧就雕有栩栩如生的大自在天形象。 

    摩醯首罗居色界的最顶,或称色究竟天或是阿迦尼吒天,也叫摩醯首罗天大自在天,音译“摩醯首罗”,即湿婆,是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另二位是大梵天和毗湿奴。他是毁灭之神、甘行之神和舞蹈之神。在佛教中他成了护法神,住色界十七天之顶,是三千磊千世界之主。汉化佛教中,他的形象常为五个头、三只眼、四只手,手中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和鼓,有的为手持拂子、铃、杵、矩尺,面作菩萨相,着菩萨装,坐像还要骑着白牛。还有的为二臂、十八臂。较少见的还有三面像,正面天王形,左面天女形,右面夜叉形。

    ★ 散脂大将

    散脂大将,又译作“散脂修摩”。意为“密神”,又名“夜叉大将”、“药叉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将之一。统领二十八部众,巡行世间,赏罚善恶。塑像多为金刚武将模样。一些寺庙将他与密迹金刚塑在一起,密迹白面善相,散脂金面怒相,故人们常将他们这一组搭档当作了哼哈二将。

    ★ 大辩才天

    大辩才天,音译“萨罗萨伐底”,又称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因其善辩得名,又因其能发美音善歌咏,称为妙音天或美音天。《天日经》说他是男性;《最胜王经》和《不空索经》则说是女性。佛寺中的造像常将之作女菩萨相,菩萨衣着,有八臂,旁六臂分执火轮、剑、弓、箭、斧、索等。中两臂合十。脚下有狮、虎、狐、豹等野兽。

    ★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音译为“摩诃什密”。又称为功德天女和吉祥天女。是毗湿奴大神的妻子、爱神的母亲。典型造像是举左手捻如意珠,右手施无畏印。背后有七宝山,顶上现五色云,云上一六牙白象,象鼻绞动一玛瑙瓶,瓶中倾出宝物。常有一老年胡人装束的咒师紧跟在旁,手把长柄香妒,为其念咒令宝瓶出宝。

    ★ 韦驮天神

    韦陀天神,有人认为是宝健陀的讹略。唐代高僧道宣曾梦见一神,该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敕弟子护持赡部遗法”。自此,就有了韦陀护法神。韦陀是南天王部下八将军之一,居三十二将佛法。韦陀是中国佛教创造的人物,所以其造像也具典型的中国特色,身披金甲,头戴金盔,手执金刚杵,一副中国青年武将的装束。

    ★ 坚牢地神

    “坚牢地神”又名“坚牢地神金刚”,也尊称“坚牢金刚”。他是大地的护法金刚,具有神变与大力的神通,是得地义之神。他不仅赐福于众生,更可医疗疾病,也可做结界并降服一切怨敌。

    ★ 菩提树神

    菩提树神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树本名荜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卵形,茎干黄白色,树籽儿可作念珠。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树下,历经七天七夜,逆观了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佛,故而此树就被称为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智”的意思。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护法神了。

    ★ 摩利支天

    摩利支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天神,意为“阳焰”、“光焰”。主要为密宗所传。相传,她神通广大,常在日天(太阳神)前行走,日天看不见她,而她能看见日天。她有自己专门的法门,佛经中称修习摩利支天法或诵习《摩利支天经》能够得到不可思议的加持。据《大摩利支菩萨经》记载,此天“能令众生在道路中隐身,众人中隐身,水、火、盗贼一切诸难皆能隐身”。众生得到这样的隐身之术,便能降伏恶魔鬼怪。摩利支天的形象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天女形象:或坐或立于莲花上,左手持一天扇,置于胸前,右手下垂。一种为忿怒形象:面红如日出之色,身着红色天衣,红色即表示忿怒;挂璎珞,戴耳环、腕钏,腰系宝带;头上顶一宝塔,塔内有毗卢遮那佛;具三面八臂,三面面相各异:正面菩萨脸,端庄慈祥;左面猪脸,尖嘴獠牙;右面童子脸,面目隽秀。每面又各有三目。八手臂都持有三物,左四手执无忧树枝、绳索、弓、线圈;右四手持金刚杵、针、钩、箭。八臂有时也作六臂。她坐在野猪身上,或坐于七头野猪拉的车之上。这位天神在藏传佛教里影响很大。

    ★ 鬼子母

    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元杂剧《鬼子母揭钵记》即写此事。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其实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专门有为祈祷妇女顺利生产而修的“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译)。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真言经》(一卷,唐不空译)。但中国百姓却爱将她视为送子娘娘来礼拜。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号窟即诃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汉化的贵妇人形象,头戴凤冠,身着敞袖圆领宝衣,脚穿云头鞋,坐于中式龙头有备无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 娑竭龙王

    娑竭龙王,又称娑竭罗龙。娑竭龙王虽然在诸神中没有什么名气,但是他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女儿—观音胁侍龙女。又名水天,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天神,专门掌管水界。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它专任西方守护者,也掌管水界。它主要为密宗所信奉。密宗还有专门供养水天的仪式,称“水天法”和“水天供”。其常见形象为:身青色,骑于龟背上,有九个头,皆为龙形,左手握拳,右手执索。又一种说法认为,水天为娑竭罗龙王,是佛教龙神中的大龙王。娑竭罗龙王的形象常见为头现龙形,身着帝王服。

    ★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诸天中名头最响的天神,他们在僧俗各界都特别受人欢迎。四大天王,亦称“四天王”或“四大金刚”。四大天王的来历和佛教的宇宙观有关。佛教分宇宙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三界中,欲界为最低一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及一部分天神居于此界。欲界的天有六重即“六欲天”,第一重即四大天王的住处。佛经上说四大天王就在须弥山山腰,那时耸立着健陀罗山峰,称须陀四宝山,此山有四山峰,高336万里。“四宝所成,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天王各居一山(《集说诠真》),他们的任务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故四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辅佑四天王守护空间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天王手下又各有八位大将,帮助管理各处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众大将中居首的是韦陀,专门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东方持国天王梵名“提多罗吒”。佛教传说此天王居须弥山黄金堆,率领诸毗舍(颠狂鬼)等守护东方弗提婆洲。在四天王中,除北方为毗沙门天之外,单独供奉或作为佛教艺术表现主题的情况很广,其出现的绝大多数场合是与其他三位一起出现的。持国天王的形象,据《陀罗尼集经》卷十一记载,身着天衣,左手伸臂下垂持刀,右手曲臂向前,仰手,掌中托宝珠。另据《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所说,持国天王身青色,紫发,面显忿怒状,着红衣甲胄,手持大刀。中国内地佛教寺院中的持国天王塑像,因受“封神演义”等民间神话影响,为一手持琵琶、身披中国式战甲的武将形象。

    南方增长天王梵名“毗流驮迦”。率诸鸠盘荼(瓮形鬼)、薜荔(饿鬼)等驻守南方阎浮提洲。据说此天王也令人增长善根,故名。增长天王的形象,据《陀罗尼集经》记,他的衣甲与东方持国天王基本相同,右手持剑,剑尖着地。另据《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记,南方增长天王,身赤紫色,绀发,脸显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刚杵。在中国寺院中,这位天王则是身青色,手持宝剑。

西方广目天王梵名“毗留博叉”。据说他能以清净天眼观察护持世界,故名。他居于须尼山白银,率领龙族及富单那(臭饿鬼)等守护西方瞿陀尼洲。此天王的形象有多种,在《陀罗尼集经》中记载,他左手持稍,右手持赤索,其余与持国天王大致相同。在《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广目天王是身肉色,臂挂黑丝,面露微笑,身穿甲胄,手持笔作书写状。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广目天王多为身红色,手中缠绕一龙。

    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在四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单独出现的场合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常以梵名音译称之为“毗沙门天”。相传,毗沙门天经常维护如来道场,由此而得时时听闻如来说法,故名多闻天王。据说他与吉祥天女是夫妻(一说兄妹)。在印度,他又是主司施福护财的善神,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众。敦煌壁画中的毗沙门画像,在他渡海之际,常常散下金银财宝。在四天王的配置关系中,他被安排率领夜叉、罗刹将等,守护北方郁单越洲。毗沙门天的形象,多为身穿甲胄的武将,面现忿怒畏怖之相。一手托宝塔,一手持稍拄地;或一手持戟,一手托腰。身青黑色,足踩二夜叉鬼。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因受民间神话影响,所塑多闻天王大多为头戴毗卢宝冠,一手持伞,以表福德之意。或坐或站,脚下踩有夜叉鬼。此外,另有一种叫兜跋毗沙门天的像,身着西域式甲胄,一手捧宝塔,一手持三叉戟,以坚牢地神支其两足。脚下蹲有二邪鬼。据说兜跋本为西域国名,后来人们以兜跋讹为刀八,又进一步误解为刀八之意,于是塑造了各种刀八毗沙门像。兜跋毗沙门像在唐时传到日本,后被作为能镇护国土、拒退怨敌的神将而得尊奉。

毗沙门天王在唐代极显一时,当时释不空译出《毗沙门仪轨》,尾题记载一个传说。天宝元年,安西城被蕃兵围困,有表请救援。但安西路遥,短时间救兵难到,玄宗即让不空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天王金身在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神兵尽着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府于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象供养,佛寺亦敕别院安置。此后,毗沙门天又被军旅视为保护神。直到宋代,诸军寨中也常建有天王庙。毗沙门天的信仰到元明而渐衰,取而代之的是完全中国化的托塔李天王。而在《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四大天王也都被赋予了中国式的寓意,传说他们被安排去各掌“风、调、雨、顺”之职。

    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其中,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红色,手缠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闻天王。

    ★ 托塔李天王与哪吒

    在“四大天王中”中,托塔天王最为中国民间所熟悉。梵名毗沙门,即北方多闻天王。其形象一般为绿身。相传唐天宝年间,胡兵犯安西,托塔天王化身为金甲神人退却敌军(见《僧史略》卷下),朝廷敕寺院置别院供养。《陀罗尼集经》卷一谓该天王“左手执矟拄地,右手擎塔”。而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则谓:“其塔奉释迦牟尼佛,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清朝俞樾《茶香室三钞》卷十九指出:“《宣和画谱》:陆探微有《托塔天王图》。余于《曲园杂纂》三十六引《元史·舆服志》,见托塔天王之说有所本。今乃知六朝时早见于图画矣。”提到托塔天王,就会想起唐初名将李靖。元代杨暹《西游记》杂剧中已有“毗沙门下李天王”之说。明代小说《西游记》则把北方多闻天王和托塔天王分为两神。其第四回谓:“王帝封托塔天王李靖为降魔大元帅,那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托塔天王如何与李靖联系在一起,情况不详,或为民间讹传附会(参见《文献通考·郊社考》)。

    李靖,历史上却有其人。他是唐初名将,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因为战功显赫,故死后封为“卫国公”,又因死后经常显灵,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为其建庙供奉,于是到晚唐时候,李靖渐渐被神化了。

    哪咤,亦称“那咤”。他原是毗沙门天王的三太子,随着托塔李天王的出现,他也“过继”到李天王名下继续做三太子。哪咤的故事在宋末元初已有很大发展。“话本故事”称他为玉皇驾下的大罗仙,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其下凡,故投胎于托塔李天王李靖的夫人之腹。哪咤生五日,到东海洗浴,曾杀九龙,后又杀死石矶娘娘。李靖为此大怒,痛责哪咤,哪咤乃割肉剔骨还父,与李靖断绝了父子关系。哪咤死后,其“真灵”来到世尊面前求生,世尊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救活了哪咤,并授以秘法,故哪咤又成为灵山会上的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后来,玉帝又召回哪咤,封他为三十六天将军第一总领使,永镇天门,哪咤于是便成为佛、道共同拥有的神。

    在《封神演义》中,托塔李天王是陈塘关的总兵,生子哪咤,因哪咤闹海,李靖为息事宁人,逼哪咤自杀。哪咤死后,以莲花复生,寻李靖复仇,李靖不敌,幸遇燃灯古佛赠玲珑宝塔,将哪咤罩在塔内,而被熊熊的佛光所摄。李靖有此宝塔,便成为“托塔李天王”。

    在中国的佛门中,北方的多闻天王,就是“托塔李天王”的前身。

    ★ 韦陀与伽蓝神

    韦陀,又称韦驮、韦琨、韦驮天。他是二十诸天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天神之一。相传韦陀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一员神将,位居四大天王部下三十二大将之首,其职责是保护东、南、西三洲(北洲无人出家)的出家僧众,所以深受佛教的崇敬,是一般寺院必奉的护法神。又据佛教传说,在佛祖涅时,有两个“疾捷鬼”居然胆大包天盗走了佛祖的两颗牙齿舍利,幸好被韦陀发现,急起直追,才得以取还。这样,韦陀又成为保护佛祖坟墓即佛塔的当然神选。而由于古印度及中国早期的佛寺都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天王殿后门正好对着佛塔,故韦陀的塑像就常塑于天王殿弥勒佛像背后,面对佛塔,以示警戒。后来,尽管佛塔的位置有了变动,但韦陀的位置却沿袭未变。

    韦陀是护持佛教信众和佛教寺院的天神,这使他在佛教信徒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中国,韦陀信仰的流行是唐代以后的事。据唐代道宣和尚自述,他曾与“天人”交谈,得知韦将军常周行二洲,护助诸出家人,韦将军还将他从疾捷鬼手中追还的两颗佛牙转送给了道宣。道宣的自述无疑是明目张胆地骗人,但出家的和尚们却还要“宁可信其有”,他们将韦陀请进天王殿,顶礼膜拜,唯恐不尊。尤其是宋代以后,更是有寺必有韦陀像。

    在佛教寺庙中,韦陀的形象如同中国古代的将军,戴金盔,穿金甲,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韦陀的姿势则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笔挺直立;另一种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掐腰,左脚略向前立,呈“稍息状”。这二种姿势在俗人眼中也许没有什么意义,但对于出家的僧众来说含义却大不相同:合掌捧杵者,表明该寺是接待寺(相当于和尚们的免费招待所);握杵拄地者,则表明该寺不接待寄宿僧人,来者最好知趣而退。

    韦陀是佛教寺院的护法神,佛教徒称其为“伽蓝神”。在佛教寺院中,伽蓝神通常不限于韦陀一人,常见的伽蓝神还有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祗陀太子、十八伽蓝神和关公。

    波斯匿王、给孤独长者和祗陀太子通常供奉在佛寺的伽蓝们是因布施了最早的佛教寺院而被尊崇为神的。以他们为伽蓝神,一则是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另一方面大约也有鼓励人们布施的意思。

    十八伽蓝神则大多安置在伽蓝殿左右两侧。据《七佛经》记载,他们的名号如下: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者、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叹、叹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从十八伽蓝神的名号来看,他们大约也是虚构之神。

    关公关羽作为伽蓝神,其依据是《佛祖统记》中的一则故事。据说天台宗创始人智颉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时,曾经“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自称是关羽、关平父子,请于近山建寺。智颉应允。七日后精舍建成,智颉率众人居,并为关羽受五戒。后世佛教徒由此而将关羽奉为伽蓝神。在佛教寺院中,关羽的塑像常常有专殿供奉,他的左右通常还有关平和周仓的塑像。当然,关羽被佛教录用为护法神绝不是因为智颉的“神话”,相反则是因为关羽在中国民间有着广泛影响,这本身就是绝对的“活广告”,它能为佛教争取信众。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天”,梵语deva,包括三界的诸天。佛教中,不但有佛、菩萨和弟子们,还有作为佛的护卫神的八部护法,称为”天龙八部”。这些护法神,原多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各种外道的崇拜对象,后来受佛感化,皆皈依佛门。天龙八部包括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迦。

   ★ 天众

   天众即佛教诸天神。因身具光明,自然之果报殊妙,故名为天门佛教诸天约可分为五类:上界天,包括色界及无色界诸天;虚空天,包括欲界六天中琰魔天以上四天,居于虚空;地居天,包括忉利天和四天王天,他们居于须弥山上;游虚空天,包括日月星宿上的诸天;地下天,包括龙、阿修罗和阎魔王等。前述诸天神就是这五类天神中的佼佼者。

    ★ 龙众

    龙,音译为“那伽”。龙众为畜类,是水属之王。其形长身,无足,与蛇相类。由于“龙能具不测之力用”,故称之神。龙众的主要职责是兴云降雨。龙属之王则称龙王。在《西游记》等神怪小说中,龙王的地位都不很高,他们常常要听从孙悟空之类的仙圣任意摆布。不过龙众能兴云布雨,对农业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龙众尤其是龙王在世俗很受崇奉,地位也很高。

     ★ 夜叉

    又叫“药叉”。译勇健,言其威猛神武,是大力士。又译捷疾,言其陆空飞行,往来迅速。平常水陆道场中,发符使者,即此药叉神将。夜叉的特点是能吃鬼和跑的快。夜叉的种类很多,有地夜叉、虚空夜叉、飞行夜叉、巡海夜叉;数量也很多,北方毗沙门天王即率领夜叉八大将护众生界,药师佛手下有12夜叉神将,佛教还有十六大夜叉将,每个大夜叉手下有7000个小夜叉。唐代窥基《法华经玄赞》卷二指出:“夜叉,此云勇健,飞腾空中。”故亦称“飞天夜叉”。如《楞严经》卷八说:“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天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行无碍。”飞天夜叉是壁画中常见的形象。不过,夜叉大多数都只是一种喽罗的角色,它们要么是地狱中执行“公务”的鬼卒,要么是龙王的巡逻兵—巡海夜叉。

    ★ 乾闼婆

    乾闼婆,在梵语中又是“变幻莫测”的意思,意译为“香神”或“乐神”。魔术师也叫“乾闼婆”,海市蜃楼叫做“乾闼婆城”。香气和音乐都是缥缈隐约,难以捉摸。佛教艺术中的飞天就是乾达婆与紧那罗的形象。因其不食酒肉,以香为食,并能从身体中散发出香气,故名香神;又因其与紧那罗同为帝释天的司奏伎乐之神,故名乐神。据《法华经》记载,乾闼婆王也有四种: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他们各有“若干百千眷属”。乾闼婆的形象若依有关佛经仪轨,则是“顶上有八角冠,身相赤肉色,身如大牛王,左定执箫笛,右慧执宝剑,具有大威力相”。但在中国佛教艺术中,乾闼婆却多为美丽动人婀娜多姿的少女形象,它们是诸佛菩萨的乐神,也是吉祥欢乐的象征。乾闼婆也称“飞天”。

    ★ 阿修罗

    阿修罗,是梵文音译,汉译佛经中还译为阿须罗、阿索罗、阿苏罗、阿素落、阿须伦、阿须轮等。意译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神。它们是佛国六道众之一,天龙八部神之一。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界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佛经说:阿修罗男,身形丑恶;阿修罗女,端正美貌。阿修罗王常常率部和帝释战斗,因为阿修罗有美女而无美好食物,帝释有美食而无美女,互相妒忌抢夺,每有恶战,总是打得天翻地覆。我们常称惨遭轰炸、尸横遍地的大战场为“修罗场”,就是由此而来。至于战争的结果,也有二种:若诸天取胜,则入非天宫中劫掠美女;若非天取胜,则入天宫搜求种种美味。总之,每一种结果又必将导致新的争端,而阿修罗与诸天的斗争也永无止期。后来,当佛教选择护法神时,或许是不愿得罪任何一方,于是干脆将诸天和阿修罗统统收罗进来,让他们“同殿称臣”。

阿修罗王性子暴躁、执拗而善妒。释迦牟尼说法,说“四念处”,阿修罗王也说法,说“五念处”;释迦牟尼说法“三十七道品”,阿修罗王偏又多一品,“说三十八道品”。佛经中的神话故事大都是譬喻。阿修罗王权力很大,能力很大,就是爱搞“老子不信邪”、“天下大乱,越乱越好”的事,阿修罗又疑心病很重:“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五众”即五蕴”,四谛是佛法中的基本观念。阿修罗听佛说法,疑心佛偏袒帝释,故意少说了一样。

    佛经中的阿修罗王很多,最著名的有四大阿修罗王:一个叫婆雅,意为勇健,是阿修罗与帝释天作战的前军统帅;一个叫罗骞驮,意为吼声如雷,亦名宽肩,因其两肩宽阔,能使海水汹涌,啸吼如雷鸣;一个叫毗摩质多罗,意为花环,其形有九头,每头有千眼,九百九十手,八足,口中吐火;一个叫罗,意为覆障,因其能以巨手覆障日月之光。每位阿修罗王都统领千万名阿修罗,称为阿修罗众,或称阿修罗眷属。

    由于阿修罗王众多,其形不一,阿修罗王的形象,也有多种说法,有的九头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八足,身形高越须弥山四倍;有的千头二千手,足踩大海,身越须弥山;有的三头六臂,三面青黑色,口中吐火,忿怒裸体相。这些形象都难表现,画家们往往画作一面三眼或三面六臂,或四目四臂,手托日月,双足立大海,身越须弥山。

    ★ 迦楼罗

    迦楼罗,又作加楼罗鸟、迦留罗鸟、伽娄罗鸟、揭路荼鸟。意译作食吐悲苦声。或作苏钵剌尼,即金翅鸟、妙翅鸟。为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神格化之巨鸟。曾为毗湿奴天之乘物。据云,其生之时,身光赫奕,诸天误认为火天而礼拜之。据《探玄记》云,迦楼罗之大,南瞻部洲只能装下它的一只脚;它又能吃龙,一天需吃一大龙王和五百只小龙,是龙的劲敌。在《西游记》中,迦楼罗又被描述为佛祖头上的护法神—大鹏金翅鸟,其本领之大令孙悟空也招架不住。迦楼罗的形象类似孔雀,其造型常常装饰在佛的背光里以及佛塔、石窟等处。于佛教诸经典均载有此鸟之名,长阿含经卷十九即谓,金翅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等四种,卵生之金翅鸟可食卵生之龙,胎生之金翅鸟可食胎生、卵生之龙;湿生之金翅鸟可食湿生、卵生、胎生之龙,化生之金翅鸟可食化生及其余诸种之龙。观佛三昧海经卷一载,此鸟以业报之故,得以诸龙为食,于阎浮提一日之间可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经律异相卷四十八谓,此鸟所扇之风,若入人眼,其人则失明。菩萨从兜术天降神母胎说广普经卷七载,金翅鸟王身长八千由旬,左右翅各长四千由旬。于大乘诸经典中,此鸟列属八大部众之一,与天、龙、阿修罗等共列位于佛说法之会座。于密教中,迦楼罗乃梵天、毗纽天、大自在天等之化身,或谓即文殊师利之化身,列位于胎藏界外金刚部之南方。迦楼罗之形像有多种,印度山琦遗迹中之迦楼罗仅为单纯之鸟形,然传于后世之形像则大多为头翼爪嘴如鹫,身体及四肢如人类,面白翼赤,身体金色。

    ★ 紧那罗

    紧那罗,意译为“歌神”、“人非人”。因其似人而头上有角,故称“人非人”;又因其为帝释天的司伎乐之神,故名“歌神”。紧那罗虽然与干达婆同为司使乐之神,但他们也有分工;干达婆是演奏俗乐(相当于流行歌曲)的,紧那罗则是演奏法乐(佛教音乐)的。据《慧琳音义》记载,男性紧那罗的形象乃是马首人身,女性紧那罗的形象则美丽端庄宛若天女。这种描述与佛经对阿修罗形象的描述有相似之处,它是否反映了古人对男女的不同期待,抑或是“郎才女貌”观的一种曲折反映呢?

    ★ 摩罗迦

    摩罗迦,意译为“大莽神”。其形象多为人身蛇头。摩罗迦当是古印度蛇崇拜盛行(印度地处热带,多蛇)的产物。

天龙八部是以天众和龙众为首的八部护法神,但其中却不乏凶神、恶神乃至丑八怪,这种鱼龙混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佛教为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而是非不分、兼收并蓄的倾向。可想而知,佛教虽然暂时扩充了自己的势力,但从长远来说却必将削弱其自身的力量,因为天龙八部不过是一支“杂牌军”而已。

TAG关键词:
编辑:大圣

精品推荐 更多>>

  公司简介- 顾问团队 - 公司新闻 - 合作大师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 商务合作

  服务保障:保真承诺  退还承诺  常见问题  私人定制  投诉建议



  总部地址:上海市徐汇区 沪闵路9001-3号南站北广场地下二层大圣唐卡店

官方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