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学院

  • 专业香友和艺人交流选购首选平台
香天下 >> 香天下学院 >> 香道历史 >> 明代香炉刻有阿拉伯文?和明武宗有关?

明代香炉刻有阿拉伯文?和明武宗有关?

时间:2023-02-16 来源:东方香天下

国人对生活细节的要求可谓细致入微,焚香时,幽静的雅室中,置一座高香几,几上放香具,即所谓的炉瓶三事

中国用香的文明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图片

炉瓶三事:香炉、香盒、匙箸(zhù)瓶

明朝时期,香炉制作技艺达到顶峰,宣德炉成为香炉中的绝代佳品。而明代正德年间,出现大量带有阿拉伯文的香器具。为什么发源于中国的香道文化竟然会出现阿拉伯文字,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与伊斯兰教

图片

朱厚照(明武宗,14911026-1521420日),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是位极具个性的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崇信伊斯兰教,在其在位期间(15061521),曾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宗教进行过评述,他认为: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

 

图片

阿文狮套炉

据文献记载,正德皇帝还有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叫做妙吉敖兰,意为安拉的荣耀。古代社会中,皇帝的喜好就是人们生活的风向标,正德皇帝如此喜爱阿拉伯文,有带阿拉伯文的香炉也就不奇怪了。

阿拉伯与中国香道

阿拉伯文出现在炉瓶三事中,直观再现了穆斯林香事文化和族群文化的遗迹。不过唐宋之际,阿拉伯穆斯林已经成为了中国香料贸易的主角,大食国遣使来唐之初就带来了各类名贵香料。随着朝贡活动的不断发展,唐宋时期的香料贸易逐渐兴盛。

图片

 马蹄足阿文炉

海外穆斯林带来的不仅是香料,还有各自国家燃香和制香的方法,也在生活层面影响了中国本土社会,著名回族史专家白寿彝先生在《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一文中就曾这样评述:大食商品对中国风俗方面影响最著名的,是香料消费。同时,穆斯林还带来了以香制药的技术

在与中国士大夫的接触中,穆斯林学习了唐代的香篆法和宋代的隔火空熏法


香篆法

1.入灰,首先在香炉里倒入适量的香灰,做铺垫作用,也可起到助燃之功效,能让香粉充分燃烧;

2.捣松香灰,用香铲捣松香灰,把香灰堆成小山型;

3.平整香灰,用灰压从香灰的高处往四周轻轻的匀开,把香灰均匀的磨平,压紧实,才能让香粉连续燃烧,用香扫扫除香炉旁边的香灰;

4.放入香篆,将香粉小心地放入香篆中;

5.铺入香粉,铺香粉时,手势柔缓连续,轻轻的铺满均匀,这时不能让香篆挪位,把剩余的香粉打回香罐中,以备以后之用;

6.提取香篆,用香柄轻敲香篆四周,让香粉完全和香篆脱离开来;

7.燃香,可用专用打火机点香;

8.静心品香,感受梵烟缥缈。

隔火空熏法:
隔火空熏法

1.将闻香炉内的香灰捣松,然后在中央挖出一个碳孔。其大小就按照香碳的尺寸来定,刚刚能够完全掩埋住香碳为准;

2.将香碳点燃,让香碳保持完全红色但是无明火状态最佳,然后把燃烧的香碳放进碳孔中,用香灰掩盖住;

3.将周围的香灰堆积到香碳上方,并拍打严实形成火山状,顶部要平;

4.在香灰顶部做一个通气的孔以防香碳熄灭,同时还能以此来控制燃烧速度;

5.将香盘放置在顶部平面上;

6.将小片状的香材或者香粉放到香盘上。保持香材没有烟雾的状态,若冒烟,则是温度太高所致,继续加厚香碳上方的香灰;

7.在香盘加热完毕后,香材的香气则会散发出来。这时可以将香炉托起至胸前来品香。

隔火空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香料的价值,减少挥霍,能节约香料。而且中国人体味不大,不需过于浓烈的香气遮盖。隔火空熏也可大幅减少空气中的烟尘,没有过于浓厚的烟气。

图片

 迷你海棠阿文炉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浮躁的心也可在氤氲的香气中休憩片刻。


TAG关键词: 编辑:风铃

精品推荐 更多>>

合作合伴:中国铜炉协会 龙泉青瓷行业协会 

友情链接:紫砂壶 铁壶 唐卡 古盏堂 新茶网

法律支持: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

二维码
官方微信
小程序